4-8岁家长答疑
象征期(主观写实期)(4----7岁)

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表现物体,这是儿童画画重要时期,儿童不是再现客观对象,而是表现主观化的客观

如果孩子沉迷于一种画,比如,就喜欢画美女、怪物,或者卡通小人,好不好?该怎么办?
一般像这种情况会发生在6岁以上的孩子中,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病。孩子所画的东西多为临摩,而不是自己的创造。要多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把目光投向美丽的自然,投向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比如有一件很可爱的事情,多启发孩子,让他用绘画来表达。然后再对他的作品多加鼓励。孩子会对自己的创造充满信心,重新回到想象的世界。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画画的模式,怎么引导孩子走出来?
需要用更丰富的艺术形式来打破他已经习惯的模式,比如模式化通常产生在平面绘画的学习中,那么我们可以让他多做立体的创造性活动。比如泥塑、各种材料的综合制作等等,绘画只是他的辅助,很快孩子就会忘却原来的模式。喜欢采用更新的方式。无论如何,渴望变化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进入了很想“画得像”的阶段,家长怎么办呢?孩子就认为画得像才好,要鼓励他吗?
如果是小的幼儿画得像,就不是一件好事,这个时候的像应该是遵照内心的想象,如果在学习中,总是被要求照着老师画好的东西,被要求和老师的模版画得一样,这就是错误的像,也是模式化的根源。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在这个“像”中,抑制了孩子右脑本来就具有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抑制了想象和创造能力。孩子就认为画得像才好,不需要鼓励他。而是让他认识到像的是什么?是自己眼中的世界,还是心中的世界。如果他画得不像客观世界,却能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需要大大鼓励的。同时让孩子认识到绘画技巧的训练,在一定的年龄开始后,都是可以达到画得像的基本效果的。

6岁的孩子讨厌用油画棒涂色,因为太累,家长是否还要继续坚持让孩子学习油画棒?
孩子的感觉是对的,用这样的方法来使用油画棒,孩子成了填色的“小苦力”,色彩基本上是被指定的、概念化的,而且被封锁在黑色的边框中,互相不能见面,不能融合。那么孩子除了感到累,对色彩的变化和应该有的自我感受,都得不到。如果是这样的油画棒学习,不建议继续。

孩子想学国画,可否让孩子插班学习?
如果你所说的学国画,是传统的技法学习,是按照范本,比如松梅竹菊之类的传统题材,也并不符合儿童的需求。如果是比较自由的,彩墨结合的,能够提供条件让孩子自己来感受和尝试各种水墨之间的变化关系,奔放自如的形式等等,可以让他去学。

我家孩子4岁半,她自己要求学画画,我找了个老师,是一对一的教学,可一开始就学简笔画,我也不知是对是错,我认为还是要让她有创造力,而不应约束她,希望得到您的指导!该如何让孩子从画画中找到兴趣?
孩子要求学画画,说明她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简笔画”的学习是错误的,“简笔画”和“儿童画”是成人模仿孩子绘画的特点,为了便于教学而制造出的一种绘画样式,再让儿童去临摩,既不尊重儿童的视觉特征,也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是高层的学术界一直在批判的。但是商业利益的驱使,这个错误的形式依然盛行。还出现儿童画的考级,这两年专家上书人大和政协,已经取得效果,儿童画考级不被官方认可,“简笔画”教学不被官方推广。4-6岁的孩子正处在绘画敏感期中,需要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创造力准则的正确引导,稍有偏差就会让孩子丧失对绘画的基本兴趣,抑制创造力的发展。请参照胡老师的文章——“如何选择美术班”,“儿童工作室是做什么的”

但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参加你亲自主持的美术班,只能就近找相对好一点的早教机构,让孩子接触美术,我虽然明白这与理想美术教育有距离,但这样的家庭在北京甚至全国是大多数。您觉得父母能做些什么积极的努力来促进和补救吗?希望得到您具体的忠告。
那就多参加我们的活动吧!最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自身的变化,在创造性的行为中,尊重孩子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个性表达。因为中国的家长大部分很在意,我的孩子能不能做得和别人一样好?应该更关心我的孩子能不能和别的孩子做得不同?如果我们多鼓励他的不同,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就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画就是学美术吗?学画与美术是不是一回事?根据您的儿童美术教学经验,存在美术的敏感期吗?
回复:肯定不是,绘画只是美术的一方面,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影像美术很多都是属于美术这个范畴的。我们现在基本上把美术提升为视觉艺术,内容多样,范围广泛。儿童在6岁以前,基本处于绘画的敏感期。

孩子5岁,带他去美术馆,但他根本不感兴趣总是乱跑,是因为展览的主题不对孩子的胃口吗?该怎样引导?
回复:这很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美术馆去得太少,孩子总是对它的环境感到新奇,会兴奋起来。也就不专注在展品上了。对展览还需要选择的,有些在色彩上比较沉闷的展览不适合孩子,尽量去选择一些作品尺寸大,色彩鲜明的展览。

我女儿现在5岁7个月,很喜欢画画。但我们学习的地方老师教得不是很好。我想了解,北京什么地方学习画画比较专业、系统,能出成绩。再一个如果自己学习应该怎样练习扎实的基本功,谢谢!
回复:基本功的训练不宜太早。从12岁开始是比较科学的,有很多画家都有扎实的基本功,却没有独特的色彩感觉和创造性的形式。只能成为画匠,无法成“家”。如果过早地开始基本功训练,会让孩子的思维模式化、量化,阻碍了他对色彩的个性感受和创造的勇气。孩子的画中,有很强的被指导的痕迹。个性化的而不是类型化的表达没有体现出来。也可以看出她是非常爱画画儿的孩子,如果鼓励她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象,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

美术班因为太模式,我给停了。他在家自由画像,画想画的。我的孩子自愿上了3期的泥(橡皮泥)塑班了,每次课有个大致的题目,老师也给做些示范,但不强求,气氛还算自由,但看不出孩子有很大的长进,每次课基本在瞎捏。泥塑、撕纸、水粉画、蜡笔画、水彩笔画、折纸等等,他想干嘛可以自由干,这样好吗?怎样能让他得到乐趣的同时,有些长进?
首先自由是对的,课程应该有它的体系和阶段目的。这一点建议您可以和课程的制定者多沟通,了解孩子的状态是否实现了本课程的阶段目标,问题在何处?

我儿子5岁。喜欢画画,但是不喜欢用颜色。只喜欢用黑铅笔画。
他从开始涂鸦,我们就给他准备了各种材质的笔,蜡笔,水彩色等等。他在四岁以前不太喜欢画,一般我们带他做色彩游戏的时候多,他很少主动选择画画。我们从不让他填色,都是自己拿着画笔涂鸦。但是四岁多的时候,绘画敏感期突然开始,有一段时间整天埋头画。
这个时期就明显看出来,他不喜欢用颜色,都是用线条,而且画面的细节很丰富。有个突出问题就是,题材的单一。几乎都是画车,楼房。很少涉及其他题材。经过一年的时间,现在的题材稍微多了一些。
如果我引导他用颜色,他也会用,但是好象他拿上水彩色就不知道该怎么画了,他的水彩画和他的其他画比起来很没有感觉。我感觉他自己也觉得对颜色把握没有信心,所以不原意用。
我想咨询一下,我需要在题材的单一问题,和不原意使用色彩这些方面做些什么吗?怎么做?

你的确是需要做些努力给孩子弥补一下,这个现象目前在男孩子中间是很多见的,主要原因是:1,接触颜料的时间较晚,和色彩有一定的距离,缺乏亲近感,也失去了驾御它们的信心,没有自信,兴趣也就不可能有.2,孩子长大了,男孩子手部力量的成长会更突出些,线条的清晰明确以及轻重变化更能让他感受到与手部力量相对应的结果,所以,在表达上会更依赖硬笔。
在这种情况下,打开孩子的视觉感受是很重要的,建议你这样做:
1、先不要让他用颜料,要给他看大量的色彩鲜明的画面,可以找一些优秀的绘本,有非常打动视觉的色彩,还有故事,让孩子知道如果没有色彩的表达,故事是不可能这么好看的,首先让他通过画面的视觉欣赏来知道色彩在绘画中的意义。
2、当他认同色彩的魅力之后,再让孩子使用颜料,并鼓励孩子要从自己习惯的线的方法中走出来,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要相信自己完全做的到,只是不够多,多尝试是能够达到的。
3、题材的问题在目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一个孩子自己喜欢的题材,他能否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多样化的表达。
有时间,你可以发些作品上来。

孩子几岁,可以使用那种立式画架作画?孩子快六岁了?
这可以根据孩子在绘画中的具体状态来定,喜欢画在墙上不意味着画架就合适。有几种情况
1、孩子如果坐在画架前,会感觉用笔的距离较大,不舒服.站着画,又很容易累,会出现画一会就跑掉的现象,这样还是不适合用画架。
2、孩子如果坐在画桌前,喜欢动来动去,哈哈,除去多动症外,是因为桌子或凳子的高度不合适。
3、写生画远景的时候,站着用画架比较合适,孩子会很方便就直接看到远处的景物,画起来也方便.但也需要有凳子.

女儿快六岁了,之前看过一些美少女之类的漫画书,平常经常画,那些美少女画。比较日本风格的,问下胡老师,看那些漫画书好吗?
但那样画漫画的方式,也是一种风格吧?我看到电视中的少儿节目,还专门有教孩子怎样画的?
你的问题是有代表性的,迷恋漫画风格美少女的是一大批小女孩,就如同喜欢芭比娃娃一样,
漫画确实是一种风格,影响在于孩子迷恋之后就开始排斥其他更多更好的"风格",如果有这个排斥的苗头,还是要进行干涉的,特别是孩子还不到六岁,也会给她的视觉习惯和绘画表达上造成单一性,是另一种模式化的问题。

我女儿快六岁了,她很喜欢画画,平时我也会指导她,因为我是做平面设计的,上半年时我让她上了一个美术培训班,可是发现一个学期下来,她除了会画老师教的几个卡通动物外,连基本的上色都做得不好,我想问:幼儿的美术基础学习首先应该是什么
你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这不单是你女儿的问题,几乎是所有参加了"美术班"孩子们的最终结果.其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偏差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而如果从这样的"学习"中固化了孩子的思维以及对绘画的理解,将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你所说的"幼儿的美术基础学习",我将其看做是"幼儿在绘画敏感期的创作体验".
1、要让孩子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来获得对色彩的自我认识.
2、及时的针对幼儿本人的色彩个性化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巩固他的认识,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色彩表达经验.建立创作中的自信心.
3、在对色彩有了表现能力后,随着孩子理解力的加强,发掘他们对事物形态的独特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是合理的启发,不是做示范,更不是让孩子忘却自己的视觉感受和想象来模抄教师范画.这样只能导致右脑的发散思维丧失,并错过绘画敏感期的色彩吸收阶段

带孩子去看了一次画展,都是抽象画派的,说实在的,有些画看起来和孩子画得差不多,反正就是看不懂。
像这样抽象画,要怎么欣赏,对家长也是,对孩子又该怎么讲解呢?

面对家长独自带领孩子观看艺术作品后的一次次"审美失败",我也非常焦急和感叹!
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我们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理解力还停留在100多年前,差不在19世纪末,现代主义产生之前,估计连这之前的象征主义作品也很难理解,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艺术的长河从未停息地流淌着,这100多年来的作品也已经是博物馆了,包括抽象绘画\行为装置艺术等.这意味着我们看来艰涩难懂的"现代艺术"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博物馆艺术"了,今天的艺术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甚至是"后后现代主义"也已经开始了.
这样,您可能清楚了,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是多么的缺失,这与家长自身无关,是教育的问题,如原来在综合性大学里,不开设艺术专业,没有艺术类的选修课程和公开课程,在国外非常普遍的“艺术发展史”的课程,在我国是个空白,所以,我们的一个医学博士可能连“夏加尔”都不知道,而这个名字已出现在欧美中学生的书里。现在这样的情况有一点好转,象中国农业大学都设立了艺术专业。
也可想而知,为什么70后的家长们会普遍存在着审美障碍了,当做了母亲或父亲之后,发现自己面对孩子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开始,那你就满怀信心的和孩子一起开始艺术欣赏之路吧,这会让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美感,你也会逐渐地发现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是每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目前在英国有一个最优秀的心脏内科教授,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决心脏瓣膜之间的疑难医学问题,是因为他对达芬奇的喜爱,他从达芬奇的绘画手稿和注释中发现了达芬奇对心脏瓣膜结构的独特描绘,这位教授说: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科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如达芬奇,但我们把它们分开了,对于科学来说,这是个悲剧!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目前致力于四处奔波演讲,题目就是:“艺术与科学”,李正道和杨正宁每次来中国也都发表这样的演说。
可见,艺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更不要说完善我们的素质,发展儿童的心智,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行为能形成具有美感的、富有联想的、开拓自信的、有创新力量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敞开心灵、打开视野,是一定能够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的!
如何做到能够理解抽象艺术,不是一两句话,或者是我出了一个方法照着做,就能达到的,要了解艺术的历程和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如果再去欣赏,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互相观察一下画中最美丽的色彩在哪里,交流你和孩子对作品的不同想象,先不要急于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告诉孩子,因为在你不明白的情况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请把自己也当作是和你的宝贝一样的孩子,就如同两个小朋友一起走进了艺术馆,一起看一幅好象看不懂的作品,你们会说什么?
艺术儿童工作室也希望在此方面能有时间精力指导家长达到水准,如开设艺术儿童活动在线、家长课堂等等

胡老师好:请问我的小孩现在4岁上中班,打小就爱画画,喜好音乐舞蹈等。虽说我和她都是美术毕业的可是我们并没有很刻意的去教她学画,而是让她自己随意的画,她很喜欢,几乎天天要画,请问该如何引导她呢?
在这个年龄,不刻意去"教"是对的,但是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引导.关键之一是要通过引导来肯定孩子在表达过程中的每一个有特点之处,这些特点只属于这个孩子,也就是通过引导保护她的个性的视觉特征与表现特征,可能会体现在方法面面,协助孩子建立起信心、形成经验。你们有美术专业的底子,应该能够理解画面中的独特点在哪里,并且要仔细观察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比如假设孩子对明亮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她一定会渴望调出各种明亮的颜色,但在一段时间只局限在几个颜色中时,可以及时地启发孩子,如何让画中的色彩亮起来,还可以特别的丰富!

当画家绝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创造力人人皆有,至少是创造潜能都有,构建主义强调创造力没有等级,这个很重要,一下子把学习者的地位放到了一个主体,比如,儿童发明一种新游戏就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创造潜能,被隐藏在心灵深处,需要适当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它,才能释放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开启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知道到他们是创造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特性,才能读懂孩子。
还有,构建主义理论还要求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如果学生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成长点上的差异,这是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践踏、个性发展受到压抑。而我们说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这是国际当代教育所大力提倡的,如果我们的儿童教育只做标准件,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只能说明是我们落后了、错了,而且大大地落后了、严重地错了。